英文《中國日報》1月19日報道:自去年9月,美國金融危機爆發(fā)后,迄今已經過去4個月。此間,幾乎全球所有的國家都動用了大規(guī)模的擴張財政、放松金融,乃至大規(guī)模減稅等危機處理政策。但世界經濟形勢并未如期好轉,金融危機對世界經濟的撞擊程度仍在加深。至此,各國開始反思自己的危機對策是否有效,而其前提就是要重新思考危機爆發(fā)的真實動因。
但遺憾的是,最近,美國財長保爾森指責中國等新興市場國的高儲蓄是造成全球經濟失衡,導致金融危機的動因。美聯儲主席伯南克也把美國房地產泡沫歸咎于中國的高儲蓄。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研究員劉軍紅在《中國日報》上撰文指出,美國貨幣當局的掌舵者在躲閃危機的基本事實,其結論之謬,幾乎否定了美國主導的金融全球化與自由化的基本邏輯。
從金融經濟角度看,以美國為震源的金融危機事實上表現為“證券與銀行并發(fā)型危機”。所謂“證券危機”就是典型的“借錢者”危機;而“銀行危機”則是“貸款者”危機?!白C券與銀行并發(fā)型危機”,可謂涵蓋借貸雙方的“金融系統(tǒng)危機”。
2007年8月,“次貸問題”暴露后,美國證券市場功能紊亂,依靠發(fā)行股票、債券等直接融資方式一度停頓,紐約證交所曾出現連續(xù)10周沒有新股上市的現象。2008年10月以后,法蘭克福、倫敦、巴黎,乃至東京等證交所的新股公開數量也全面下滑。這意味著企業(yè)擴張融資的渠道斷裂,創(chuàng)業(yè)資金源頭干涸,直接影響新興企業(yè)誕生。其結果是,在危機處理過程中,各國無法找到新的經濟增長點。這也成為危機過后4個月,全球經濟依然低迷的主要背景之一。
實際上,上世紀90年代美國之所以能演繹近10年的“新經濟”,其關鍵條件就是全球資金大舉流向美國,形成了以紐約為中心,以美元為表現的全球資金循環(huán)圈。而其前提是,第一,里根政府的星球大戰(zhàn)計劃給美國蓄積了龐大的新技術,形成了巨大的資金吸引力,誘使全球資金直奔美國尋求“技術紅利”;二是繼英國金融大爆炸后,美國主導了金融全球化和自由化,紐約資本、資金市場演變?yōu)槭澜缳Y金吸納器。而美國金融資本則將匯集的資金進行變壓,再輸往更有利的投資場所,形成美國資本的支配力。
而2000年中期后,支撐世界資金循環(huán)的條件發(fā)生了變化。首先,美國的IT技術釋放殆盡,技術創(chuàng)新速度下降,資金吸納能力弱化。相反,日本的數字家電、液晶顯示屏、半導體裝置、IPV6、無線網絡技術體系等主導新一代產業(yè)的核心技術快速發(fā)展,形成了新的資金動力源。其次,2001年的“9·11”恐怖事件暴露了美國本土的地緣政治風險,而布什政府的反恐戰(zhàn)略,又導致石油資金為主的伊斯蘭資金另尋出路,致使環(huán)繞美國的資金循環(huán)圈漏水。中東、新興國資金多經歐洲的銀行體系再轉流入紐約,使美國的資本紅利受到歐洲的中間盤剝。這無疑也使紐約市場的投資魅力打了折扣。其三,歐元啟動后,日美歐金融格局發(fā)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使美國主導的世界資金循環(huán)體系發(fā)生根本性動搖。在此,作為美國的盟國,歐洲和日本的金融政策變化,對金融危機的爆發(fā)有不可忽視的影響。
從源頭上看,美國金融危機的根源在于美國主導的“金融資本主義”模式的破綻,其導火索則是“住宅泡沫的崩潰”。而住宅泡沫的崩潰所形成的“反向資產效果”,又直接引發(fā)了“消費泡沫的崩潰”。
眾所周知,美國經濟的最大特點是消費旺盛,甚至舉債消費。目前,美國個人消費已占GDP的70%以上,堪稱支撐美國經濟的臺柱子。2000年中期,美國的IT泡沫崩潰后,格林斯潘主導的美聯儲連續(xù)降息,推升住宅價格上漲。在住宅價格上漲的同時,利率不斷下降,美國的個人消費者可以靈活運用“新舊房貸置換”,形成消費資金活水不斷的好局面,即形成了“資產效果”。正是依靠這個“資產效果”,才形成了“消費泡沫”,由此,也支撐了美國經濟迅速擺脫IT泡沫陰影,重新走上快速復蘇道路。
而眼下,美國的住宅泡沫崩潰,刺破了“消費泡沫”。當前,作為全球的“最后買主”,美國人開始“收緊錢袋子”,個人消費緊縮,使世界經濟出現了罕見的“買方不再”的局面。而“買方不再”與“貸方功能不全”相結合,使支撐市場經濟的兩大支柱同時動搖,對世界經濟的影響恐將是悠遠綿長的。
(編輯 張峰 肖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