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消息:英文《中國日報》11月18日報道:商務部部長助理俞建華表示人民幣匯率不屬于世界貿易組織管轄范圍之內的事情,各個不同的國際組織應該做應屬于它們的不同的事情。
俞建華是在參加完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十周年的會議之后接受英文《中國日報》采訪時做出這樣的表述的。
“不同的國際組織應該有不同的職責。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主要負責貨幣問題,而世界貿易組織應該是主管外貿方面的事宜,” 俞建華說。
“至今為止,我們還沒有發(fā)現(xiàn)一起由WTO處理的與貨幣相關的爭端。國際組織之間可以相互合作,不過是有分工的。不同國際組織要厘清各自不同的職責。”
俞建華明確指出,任何向WTO投訴的貨幣相關問題,應先交由IMF審議。“在此議題上中國會表達自己的聲音和立場?!?/p>
近日有媒體報道稱,WTO將在未來幾個月研究國際貿易規(guī)則是否可以用來對操縱匯率進行“懲罰” ,俞建華的表態(tài)正是對上述報道的回應。
美國《華爾街日報》報道稱,WTO發(fā)言人基思·羅克韋爾本月15日證實,該組織的153名成員國已達成共識,決定開會討論這個話題,討論時間可能在明年上半年。下個月,他們將召開一個貿易部長會議對此進行討論。
上月11日,美國國會參議院不顧國內外的強烈反對,以63票贊成、35票反對的投票結果,通過了《2011年貨幣匯率監(jiān)督改革法案》。該法案主要是要求美國政府對所謂“匯率被低估”的主要貿易伙伴征收懲罰性關稅。此舉主要針對中國,旨在逼迫人民幣加速升值。
不過美國會眾議院議長約翰·博納10月25日重申了反對美國國會通過涉人民幣匯率法案的立場,認為這將是“一項十分危險的政策”,極有可能造成世界兩大經濟體之間爆發(fā)“貿易戰(zhàn)”。
今年9月,巴西向WTO提出匯率操縱的問題,聲稱某些國家匯率低估嚴重損害了巴西的工業(yè)基礎。巴西外交部表示,遏制不公平貿易的全球規(guī)則是在多數(shù)匯率固定的情況下制定的,所以包括反傾銷、保障機制以及報復權在內的機制都需更新,以應對匯率的急劇波動。
羅克韋爾說:“依據加入WTO時簽署的條約,成員國不可以操控貨幣政策來‘阻止’那些希望進入市場的國家。”
不過有關專家贊成商務部部長助理俞建華的說法,對WTO 是否該參與這一具體問題持懷疑態(tài)度。“我們不否認外匯對國際貿易產生了影響,但據我所知,那應該是IMF而不是WTO應該管理的范圍,”中歐世貿項目首席專家、前商務部世貿司司長李仲周說。
李仲周說:“就像那位WTO發(fā)言人在接受采訪時所說,我預計他們也只是談談,不會達成任何協(xié)議?!?/p>
盡管巴西向WTO投訴時并沒有明確指出哪個國家在它看來低估了幣值,不過李仲周說“中國很肯能會成為WTO成員國討論的目標之一,這樣的話,就會對中國造成很大的壓力”。
在剛剛結束的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人民幣匯率問題也受到了特別的關注。在會議結束時,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繼續(xù)就該向中國施壓,說人民幣對美元升值依然不夠。但是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反擊說,中國的匯率政策是負責任的。同時,美國貿易逆差和失業(yè)等結構性問題不是人民幣匯率造成的,即使人民幣大幅升值,也無法解決美國面臨的問題。
商務部新聞發(fā)言人沈丹陽16日在例行發(fā)布會上表示,“無論是發(fā)達國家的領導人說的,還是發(fā)展中國家提出來的,對人民幣匯率的指責,既沒有根據,也沒有道理,”而且人民幣匯率也并不是造成中美貿易失衡的主要原因。
自從2005年7月我國開始實行匯率改革后,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累計增長約30%。而自2010年6月新一輪匯改以來,人民幣也升值了10%。
最新數(shù)據顯示,1-10月,中國貿易差額占GDP比重只有1.4%,低于國際公認的3%的貿易基本平衡標準。而從2010年數(shù)據來看,中國貿易順差僅占GDP比重不到3%。
沈丹陽強調,中國和其他國家的貿易順差大幅減少,與美國的順差卻繼續(xù)擴大。這說明中美貿易的不平衡并不是一個簡單的匯率問題或經濟問題,最關鍵的原因可能有兩個方面,美國自身的經濟結構存在問題以及美國對向中國的出口產品采取限制性的、歧視性的措施。
此外俞建華也指出,人民幣匯率與順差完全是兩回事。而中國對美國貿易順差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加工貿易”,二是一些外資企業(yè)將他們的生產從日韓等其他亞洲經濟體轉移到中國。
2011年是中國加入WTO十周年?!叭胧?0年來,中國一直信守向全世界開放的承諾,我們也會一直這樣做下去,并且積極參與到全球化的浪潮中。今后中國將繼續(xù)推動沿海、內陸、沿邊開放,擴大消費品市場和金融、物流、醫(yī)療等服務業(yè)對外開放,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經濟全球化,更加積極主動地實施互利共贏的開放戰(zhàn)略,”俞建華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說。
英文原文請見:http://europe.chinadaily.com.cn/business/2011-11/18/content_14120875.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中國日報記者 丁清芬 編輯 裴培 呂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