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wǎng)消息:英文《中國日報》7月7日報道:根據(jù)她管理朝陽區(qū)精神病托管服務(wù)中心多年的經(jīng)驗,楊云知道“政府在改善精神病患者的生活上起著關(guān)鍵作用”。
楊云和他的丈夫早在1999年就開辦了這所療養(yǎng)院。
作為北京市第一所民辦精神病療養(yǎng)院,它主要為精神病患者提供康復(fù)托管服務(wù)。從本質(zhì)上來講這是一個非盈利組織:每名病人每個月只需交納1000元至1200元。這個數(shù)額大概是國營精神病療養(yǎng)院的三分之一。
由于那段時間北京市內(nèi)像這樣的精神病護理服務(wù)非常少,中心很快從最初的30名病人上升到2004年的180人(現(xiàn)在的病人數(shù)長期保持在190人左右)。
但是,在楊云的記憶中,2004年的冬天卻是她一生中最寒冷的冬天。
2004年8月,她的丈夫由于在管理療養(yǎng)院上過度操勞,因心臟病去世。傷心、孤單、無助的楊云差一點就放棄了整個療養(yǎng)院。
患有精神分裂癥的石一龍是最早入住中心的患者之一。他也回憶說他和其他病友當時對楊云苦苦哀求,希望她能繼續(xù)做下去。
在最困難的時刻,許多病人怕楊云停辦療養(yǎng)院,主動幫廚和做其他的日常雜物,這也是那時讓她最感動的事兒。
“這個中心從來都不完美,即使今天也是如此。那時候情況更差,病房并不那么干凈。整個托管所不過是提供住宿、吃飯和定時藥物治療的地方罷了,”石一龍說。
但是在石一龍和病友的眼中,中心就好像是一個避難所,“比那些到處都看起來灰白的昂貴醫(yī)院和充斥白眼的冰冷戶外強多了?!?/p>
中心現(xiàn)在占地大約一千平方米,可以說一應(yīng)俱全:有男女分開的兩個大病房,一個公共浴室,一個娛樂室,一片小花園,一個廚房,甚至還有一個面包坊。
患者們可以在中心內(nèi)穿著便服隨意活動。
2005年的時候,中心開始得到社會和政府方面的援助。
“先是民政部。他們決定給中心每個床位每個月提供50元的資助,一共持續(xù)了兩年,”楊云回憶道,“然后是地方殘聯(lián)。自從2007年,我們每年都能從他們那里收到七八萬人民幣的補助?!?/p>
這些補助雖然并不多,但是卻確保療養(yǎng)院存活了下來,同時還給楊云提供了改善病人生活條件的機會。同時,民間的捐款和幫助也一點點開始流向了中心。面包坊的開辦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療養(yǎng)院的面包坊叫做“瘋狂面包坊”(Crazy Bake),里面的烘烤工作都有由中心的患者完成,烤好的面包有的被賣到大使館內(nèi),有的賣到北京的學(xué)校里。
這個面包坊實際上是由一個在北京生活了10年的德國人Yvonne Gerig和她的同胞Natascha Prigge和John Zane在2004年建立起來的。
目前面包坊每月的利潤大概在4,000元左右。利用這些錢,男女病房不僅各自添加了一臺洗衣機,病人們還購置了新床單、房間里安裝了新空調(diào),甚至還有一臺專門存放冰激凌的電冰箱和卡拉OK。
此外,楊云解釋說,烤面包這項活動還幫助病人轉(zhuǎn)移注意力,讓他們不再過度依賴藥物,這也更符合目前的整體療法。
石一龍在成為面包坊的七名成員之一以來就變得尤其地開朗。
從周一到周四,他每天早晨都會烘烤德式農(nóng)場大面包、肉桂面包和松餅。這些工作并不是無償?shù)模總€月他還能拿到300元的零花錢。
英文原文請見:
http://m.aolaikelin.cn/cndy/2010-07/07/content_10073742.htm。特別說明:因中英文寫作風(fēng)格不同,中文稿件與英文原文不完全對應(yīng)。(中國日報記者 林淑娟、祁瀟 編輯 潘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