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辨直播官方版_花辨直播平台官方app下载_花辨直播免费版app下载

評論>資料庫>媒體評論
  頻道推薦> 哈馬斯7日回復是否接受以色列長期?;饏f(xié)議 | 伊拉克女恐怖嫌犯落網 曾招募80余女人彈 | 辛普森因綁架罪等被判33年監(jiān)禁 | 五角大樓明年計劃招募千名外籍醫(yī)護 |
中國國學熱,熱了嗎?

2007-04-17 13:40:02
我來說兩句打印文章發(fā)送給好友

這樣熱,可以嗎?

熱的背后

中國日報網環(huán)球在線消息:最近不斷有朋友對我說:現在中國的"國學熱"真"熱","已經火得不得了嘍!"

我問:何以見得?

朋友興致勃勃,有根有據地一一道來——

首先是"學術超男"易中天紅遍大江南北,他的大作《品三國》大賣,甚至原來寫的一些書也"同搭直升飛機"高升了;

接著是"學術超女"于丹迷死男女老少,她的心得《于丹〈論語〉心得》、《于丹〈莊子〉心得》竄紅,"今年過節(jié)不送禮,送禮還送于丹書";

由國學網、人大國學院、百度等聯合舉辦的"我心目中的十位國學大師"網民投票評選也炒得沸沸揚揚。光榮當選的有:王國維、陳寅恪、梁啟超、章太炎、魯迅、蔡元培、胡適、郭沫若、馮友蘭和和錢鐘書。據統(tǒng)計,共有120萬網民參與了這個投票,主辦方為此還設置了很多誘人的獎品。主辦方舉辦這樣的評選目的何在?不得而知。只聽他們聲稱,通過這次評選可以讓大家更關心"國學",也可以從一個角度反映出"國學"究竟有多"熱";

全國許多"總裁班",原來都以開"西學"為榮,比如西方管理學、西方營銷理論、西方人力資源課的設置等等,而現在紛紛以增設"國學"課為時尚了,都爭相力邀"學術超男超女"來露臉捧場;

不少院校原來以設立博士點之類為院校實力的一個標志,而眼下呢,則以是否成立了"國學研究所"、"國學研究院"等作為院校是否有實力的一項標準了。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等名牌高等院校都不約而同地懸起了"國學班"的旗幟。在就業(yè)困難的今天,一些網絡、文化公司對"國學"畢業(yè)生"很感興趣"的消息頻傳,也無疑為"國學院"的開辦注射了一針"強心針";

讓幾歲孩童開始讀經,"國學"從娃娃抓起,已成為一種全國性的現象。多個城市的多家幼兒園的孩子搖頭晃腦地背誦《三字經》、《論語》等經典原本。"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善……"成都市青少年宮"國學班"近百名四五歲的小娃娃能一字不差地背出這些古文,至于什么《三字經》、《笠翁對韻》、《弟子規(guī)》,全都不在話下,這讓眾多"國學"專家贊不絕口。而在北京,一臉稚氣的孩子們穿著古香古色的唐裝,在石碑林立、古樹參天的孔廟里上著"國學"啟蒙課。孟子故里山東鄒城也舉辦了"少年國學班"。武漢開設童學館,孩子們著漢服,誦國韻,背"千字文"。蘭州晨報聯合全國30多家主流媒體向廣大青少年教育工作者及中小學生共同發(fā)出"打好國學基本功底,推進未成年人教育"的倡議。廣州市教育局將推廣中小學生"讀經"的做法,廣州市人大代表呼吁在幼兒園、中小學推進"中華古詩文、經典文化誦讀"工程;

增設"國學"課程的熱潮此起彼伏。普通百姓對佛教日趨熱衷、知識階層對禪宗日益渴求、商界對兵法兵學的興趣有增無減、各階各層對風水學及命理學的關注興趣與日俱增……等等,都給了一個開"國學班"、"國學課"的理由;

甚至,連現在的許多老外都以能懂一些中國"國學"為榮幸了。全球聯合祭孔活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設立國際"孔子教育獎"、外國人評說中國文化……"國學"活動遍及世界。

據介紹,韓國有100多所大學設有中國學或者中國語系,有40多所大專院校設有漢語課程,各類在校生學漢語的總計16萬多人。不但是與中國文化淵源頗深的韓日,西方一些發(fā)達國家近年來也掀起一波波的中文熱。據悉,全球大約100多個國家在各級各類的教學機構內教授中文課程,約有2500萬至3000萬名外國人學習漢語。參加漢語水平考試的外國人也急劇增加,2004年達到8萬人。目前在國外使用和學習漢語的人數已近一億……

等等,等等……

看來"國學"的確有些"熱"!

"熱"不"熱",媒體的關注度往往是檢測的最好的溫度計。君不見,所有大小媒體一窩蜂地"言必談國學"-要么宣寫有關"國學"細枝末節(jié)的爭議,要么大談"國學"文化普及的重要,或者說"國學"學術要走向大眾,或者擺學者之間的對錯是非,說來爭去,最后無不提升到"國學"、傳統(tǒng)文化的高度。"國學"的"火"在眼前晃來晃去,不經意中映紅了一些國人的臉,也無意中照亮了一個時代的國人的"黑夜所給的黑眼睛"!

觀察記者經??吹?,在許多書店里,《品三國》、《于丹〈論語〉心得》、《于丹〈莊子〉心得》等書總是擺在最醒目最顯要的位置,不少人手捧一本在那里如饑似渴地低頭閱讀,大有"餓牛闖進了菜園子"的"相見恨晚"感。書架上"國學大師"的經典著作和"國學"普及類讀物占相當比例。如"國學啟蒙經典"叢書《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規(guī)》、《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和《治家格言·增廣賢文·笠翁對韻·幼學瓊林》等,如《萬歷十五年》、《正說清朝十二帝》等,還有《中國式管理》、《儒家管理哲學新論》、《老子管理學》、《讀禪悟管理》等等,不一而足。

觀察記者也時時聽到,很多聚會場所,大家的熱門話題多是某夜又通過央視"百家講壇"目睹于丹如何講《論語》的。"這個女子真厲害,很有口才,無論什么總能很快地概括上升到理論的高度。把本來生澀難懂的理論講得那么有聲有色,扣人心弦!而且能夠引用那么多生活故事作為詮釋的例子,給人啟迪!絕了!""她把《論語》品出了自己的味道,她所獲得的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很抓人!"

觀察記者不斷地觀察到,有關"國學"學術名人的動態(tài)軼事無日不有。

同樣,觀察記者也注意到,有關"國學"的爭論辯駁無處不在……

這就是"國學熱"嗎?

在"中國國學已經大熱"這種聲音里,卻也有另一種截然相反的聲音夾雜于其間:"中國現在根本稱不上'國學已經大熱'!中國國學并沒有真正熱,離國學熱差得太遠!"

支撐這種觀點的理由可以概括為如下幾點:

首先是認為,現在大家所涉及到的"國學"的面不夠廣,僅僅是"國學"巨大冰山的小小一角而已。中國"國學"包含了多少內容?實在是太博大精深了!光從《國學寶典》的經、史、子、集分類的目錄結構這一項來看,就可以了解到"國學"究竟包含了多少內容!

而《論語》、《莊子》只是其中兩本書而已,《三國》也不過是"國學"海洋中的一滴水而已,唐詩宋詞也只是其中的九牛一毛,怎么能因為大家對這幾個方面的好奇和了解,就說"中國已經是國學熱了"呢?

"國學"這個名詞很流行,但很多人對什么是真正的"國學"并不清楚。"國學不光包括四書五經,還包括文字學、音韻學、校勘學、文獻學等。"有專家說。

什么是"國學"?目前論界對此大約有三類說法:一是"大文化說",認為"中華文化即國學",文化即文明,它無所不包,舉凡人類一切物質、精神之創(chuàng)造全是,其中的非物質文化,例如風俗習慣之類,極其龐雜,故"文化說",大了;二是"經史子集"說,雜了;三是"三教九家(其實只剩八家)"說,又小了。

因此,有人獨創(chuàng)一家之議:建議以"國之道、國之學、國之藝、國之技"來涵蓋"國學"要點。"道"是智慧,主要是儒釋道三教;"學"主要是"史"和"子",也包含一些帶有"術"的色彩的學說,例如兵學、醫(yī)學、風水學;"藝"是藝術,孔子提出六藝,那是古代學人必修的,此之外,更多的,是中國人生活中與"美"有關的一切審美創(chuàng)造性活動,例如國畫、中國書法、中國舞蹈、戲劇、戲曲、中國功夫等等;"技"是技術、技巧,它與藝的分別,在于其工藝性,古代不重視科技,認為是"奇技淫巧",但其實都是中國的好東西,例如近一兩年國家開始審批種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手工藝類的,如石雕石刻、玉雕玉刻、木雕木刻、抽紗繡花、紡織編織、陶藝瓷藝、木作油漆、文房四寶、傳統(tǒng)印刷技術、版畫剪紙等等,都是很專業(yè)性的學問。

由此牽涉到"國學大師"這個稱號的爭論,也說明"國學大師"寥若星辰,談不上"國學大熱"。

根據"國學"所涉及的內容,許多人認為魯迅只稱得上是一個文學藝術家,還稱不上是"國學大師"。中文圈子的明星學者、臺灣政壇的"老頑童"李敖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不要說余秋雨先生,就連季羨林老先生都算不上"國學大師"!復旦大學著名教授葛劍雄先生曾經在《新京報》發(fā)表評論《季羨林先生是國學大師嗎?》說,不是說季先生不懂國學,而是一個人的研究領域和學術貢獻總會有所側重,季先生學的是梵文,研究的重點是古代印度,主要學術成果是印度古代經典著作的翻譯和研究,因此不應稱為"國學大師"。葛劍雄強調,必須首先弄清楚"國學"的定義,"不搞清楚這個,怎么能隨便叫'國學大師'呢?"

前魯迅文學院院長何鎮(zhèn)邦先生認為:"言'大師',起碼得學貫中西、博古通今。在我看來,近代也就陳寅恪、王國維等是真正意義上的'國學大師'。"

何鎮(zhèn)邦先生說:"人們給國學界封了十幾個大師,大多數都可以當作笑話看。季羨林先生學識淵博,人品也好,散文也好,但無論怎樣,他是研究梵文的專家,梵文是古印度的文字;張中行辭世時,有人稱他是'國學大師',其實他的建樹是在散文上;魯迅是文學上的大家,也有人封他為'國學大師';紅學家周汝昌也被叫做'國學大師'。中國人應該懂國學,但把它變成'一種浮躁的炒作'和'時髦'則要不得。"

其次是按照中國人數比例來說,涉及"國學"的人并不多,因此也談不上"中國國學已經大熱"了。

一些人對記者這樣表達他們對"國學"的關注:"平時關注得不多,我不了解國學具體所包含的內容和范圍……""我對國學概念認識比較模糊,身邊的同學對國學普遍沒什么了解,只有學這個專業(yè)的比較感興趣。""我對國學有排斥心理,覺得它和我們的生活離得比較遠,不是很實用?,F在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人們都比較功利,像計算機技能這些馬上能用的就很多人學,可是花時間學習國學,頂多是陶冶情操,太奢侈了!"……

綜觀泱泱大國公民之眾,有幾個人是真正潛心研究"國學"的呢?大家又獲取了多少"國學"精髓呢?怎么能說"中國國學已經大熱"了呢?

最后是眼下所演講的有關內容還不夠嚴謹到位,爭議尚多,并沒有真正把"國學"研究透,因此,也不能說"中國國學已經大熱"了。有人認為,就易中天"品三國"以及于丹講《論語》來說,與其說是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讓人傾倒,倒不如說是其心靈雞湯式講解的魅力,令眾人癡狂。因為電視受眾面廣、追求收視率、通俗化解讀的特點,決定了專家一進電視,就不再只是專家,且必須是迎合大眾的,使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大打折扣。這種娛樂化的明星演義,使得電視觀眾不會認真去讀《三國》、《論語》的注釋版本,不會去對照了解。這種學習"國學"的方式很容易會喪失掉"國學"內在的營養(yǎng),而把學習淪為一場利益各方合謀的表演。

人們認為,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來說,它更需要的是潛下心來工作,需要增強課堂教育,加強典籍出版,舉行各種推廣古典文化活動,培養(yǎng)人們的讀書習慣,并從調整內心和諧來修身,把研讀"國學"變?yōu)橛蓛榷獾囊环N普遍現象,這樣才能在全國范圍內形成真正的"國學熱"。 (記者 劉曉林)

(來源:觀察與思考)

環(huán)球在線版權說明:凡注明來源為“環(huán)球在線:XXX(署名)”,除與中國日報網簽署環(huán)球在線內容授權協(xié)議的網站外,其他任何網站或單位未經允許禁止轉載、使用,違者必究。如需使用,請與010-84883552聯系;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環(huán)球在線)”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目的在于傳播更多信息,其他媒體如需轉載,請與稿件來源方聯系,如產生任何問題與本網無關。